为破解村干部年龄大、能力弱难题,大力推进“人才兴村”,岳西县自2013年起实施“大学生回乡工程”,吸引一批优秀年轻大学生回到家乡,带头创新创业,助力脱贫攻坚。目前全县182个村每村1名大学生,形成一支推进乡村振兴的青年生力军。
一、围绕“爱农村”,培育“永久牌”村官。让人才“爱农村”,核心是要想办法让其在农村“留得住”。一是立足本土选拔,“用慧眼识才”。本乡本土年轻人熟悉村情,对家乡有感情,有留住发展的意愿和基础。为此,岳西县将“大学生回乡工程”人员定位为:具有本乡镇户籍、年龄35周岁以下、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,创业愿望强烈,热心农村公益事业的优秀青年。人选由党员、群众和村党组织推荐,乡镇党委通过公开比选、组织考察等方式择优聘用,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,聘用合同实行一年一签。二是落实保障待遇,“用诚意爱才”。聘用期间的工作补贴由县、乡两级共同承担,每人每年2.4万元,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;绩效补贴由乡镇根据年度考核情况发放,并与其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挥情况挂钩,2017年人均工作报酬达3万元。下一步,对进入村“两委”班子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,比照新录用公务员享受经济待遇,参保工伤保险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、医疗保险等。三是严格考核管理,促进人人成才。建立考察评议制度,由乡镇党委每年对大学生后备村干部进行考察,按照优秀、称职、不称职三个等次进行评定。评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,换届选举时,优先推荐为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候选人。首批35人中,有16人在2014年换届选举进入村“两委”班子。
二、围绕“懂农业”,培育“双创型”村官。让人才“懂农业”,关键是要多渠道开展培训,提升其带领创业创新能力。一是开展实践培训。将“大学生回乡工程”人员纳入“双培双带”先锋工程重点培育对象,提高其创办领办各类创业富民项目的能力。在全县统一挂牌命名10个实践培训基地,每年选拔一批“大学生回乡工程”人员参加实践培训,由基地所在村党组织书记和“土专家”帮带1个月,手把手地教,帮助其至少掌握一门特色种养技能。下一步,将与安徽农业大学等建立联合培养机制,选送“大学生回乡工程”人员参训。二是组织入企学习。县委组织部对“大学生回乡工程”人员创业意愿和发展状况进行摸底,根据个人需求和企业实际,有计划地分期、分批选派人员到县内优秀规模以上企业挂职,采取“师带徒”等方式,学习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。五河镇横排村王建飞在构树产业园培训后,成功养殖土鸡2万羽,打造“构树土鸡”品牌,示范带动作用明显。三是鼓励创新创业。积极兑现各项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,县本级出台扶持特色农业、乡村旅游、农村电商等优惠政策。来榜镇关河村吴松青,回乡后带动群众培植桑枝木耳,联合8个贫困村成立思远公司,带动28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8000元。下一步,岳西将开展“振兴乡村我先行、三变改革当先锋”主题活动,组织“大学生回乡工程”人员积极参与“三变”改革,鼓励其出资参股发展特色产业,拓宽村集体和群众增收渠道。
三、围绕“爱农民”,锻造“全能型”村官。让人才“爱农民”,根本是要多岗位锻炼,培育善与农民打交道的“多面手”。一是组织上挂跟班锻炼。每年举办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,将“大学生回乡工程”人员纳入一同培训。乡镇轮流将其安排到组织、扶贫、民政、信访、为民服务中心等机构上挂锻炼,提升综合能力。建立结对帮带制度,由乡镇包村干部、选派第一书记、村党组织书记联合结对帮带,引导帮助其尽快进入角色。二是投身脱贫一线锻炼。安排“大学生回乡工程”人员重点协助党建业务工作和脱贫攻坚档案建设、系统维护,大大提升基础信息的精准度、及时性,为全县65个贫困村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奠定坚实基础。此外,还担任为民服务网格员,与乡村干部一起包保网格、联系贫困户,宣传扶贫政策、指导产业发展、全程代理服务,受到贫困群众一致认可。三是融入群众服务锻炼。回乡大学生根据本村实际,积极推动移风易俗,主动参与到“红白喜事理事会”服务中,倡导“婚事新办、喜事廉办、白事简办、小事不办”,年均为村民提供服务1万余场次,帮助节约开支上千万元。部分大学生村干还通过邀请非遗项目表演、带领跳广场舞,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,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。